在中国和许多国家,传统教育的观念使人世间最美好的教育渐渐地远离了生命、远离了生活、远离了时代、远离了大自然。

一个良性的社会,一个健康的家庭,孩子的眼神应该越来越有智慧之光,而在现实生活中,却不难发现,不少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上学后,亮晶晶的眼睛反而变得暗淡无光了;不少上学前能问十万个为什么的孩子,竟连一个为什么也问不出来了;由于父母一味地指责孩子,小时候个个都有“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长大后却往往被“坏孩子”的自我感觉替代了。

求知本是人世间最大的欢乐,在中国,许多孩子长大后,却感到学习是最无聊的事情,于是,父母们天天为孩子着急,而孩子也被父母的指责和埋怨压得喘不过气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华人家庭从中国移民来到国外后,对待孩子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对孩子的教育仍然是华人父母们最重视的事情,这是可喜可贺的。在新西兰、澳大利亚这样开放、宽松的教育环境下,孩子们本来应该可以自然、舒展的成长,可是,许多华人家庭的孩子却常常被父母横指责竖挑剔,连学什么才艺也要父母说了算。还有,学中文本来很重要,但是,当孩子们被逼着去学,于是学中文成了孩子们心目中最讨厌的事情,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有些家长被孩子弄得累死了、苦死了、烦死了,提起孩子就发愁,而孩子也并不快乐。为什么?原因在于,我们华人的父母太爱孩子了,却也太不会爱孩子了。

有没有一种让所有孩子象在山野里追蝴蝶一样,象在沙滩上砌城堡一般如痴如醉、流连忘返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呢?

image002

有!这是一种神奇而又普通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新鲜而又古老的教育方法。更有趣的是,它是所有父母本来就有,却未曾发现,都本能地使用过,却又无意中遗忘了的教育方法。从这个角度上说,每个父母都曾是“追蝴蝶、砌城堡教育”的大师,每个孩子都有着一段如诗如画般的、快乐的成长经历。

周弘,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中国工人,就是用这种教育方法培养他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让她三岁半时开始说话识字,6岁开始博览群书,在正常学校里连跳两级,8岁时创造吉尼斯纪录,能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10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16岁时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并成为留美硕士、博士。周弘用这种培养了女儿的教育方法服务社会,在中国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早慧聋童。更令人鼓舞的是,他把这种方法引入健全儿童的教育实践后,让许许多多所谓“差生”、“后进生”的命运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周弘把他的这种教育方法提炼成为“赏识教育”,这种方法随之风靡中国,改变了千千万万中国家庭和少年儿童的命运。

经过二十多年的教育探索,周弘把这种“追蝴蝶”的教育方法提炼为“赏识教育”,它的基本理念是: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

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收成;父母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父母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是完全一样的,可做法却往往不同。

农民日夜思考的是庄稼需要什么,怎样满足庄稼的需要。而父母为教育孩子想尽办法、呕心沥血,但有没有想到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是什么呢?怎样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呢?

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学习不行时,许多父母却一味地指责,很少想过自己的责任,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地理环境变化时,农民都知道改变种植方法;社会环境变革时,父母是否想到要更新教育观念呢?

社会发展到21世纪,父母教育观念的更新已显得刻不容缓。当今世界,无论是中国、还是澳大利亚、新西兰,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家庭,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许多父母的教育观念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变样,即使移居到国外,也依然抱着陈旧的教育观念不妨,这样怎么可能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激烈竞争的新型人才?

与莎士比亚、牛顿、爱因斯坦一样,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天才,宇宙的潜能蕴藏在每个孩子幼小的生命中。

不会发现孩子的天赋和开发孩子的巨大潜能,是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失职和人类自身的遗憾。

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我们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而自豪。

孩子的成长道路犹如跑道和战场,父母应该为他们多喊“加油”、高呼“冲啊”,哪怕孩子一千次跌倒,也要坚信他们能一千零一次站起来。

科学的成材观,不是以牺牲孩子童年的幸福为代价,而是给孩子一个美好而欢乐的童年。

孩子的心灵是否舒展和谐才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心灵舒展和谐的孩子必然会欢乐而轻松地飞,心灵压抑痛苦的孩子只能缓慢地爬。

我们的教育一个最不和谐的现象是很多父母把孩子当私有财产,这个千年心结不化解,孩子永远不会有快乐舒展的那一天。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¾¬写过《孩子》一诗,他说:

您的孩子其实并不是您的,
他们是生命之火的儿女,
他们通过您来到人间,
并不是您的化身,
他们整天与您相伴,
记住,永远不属于您!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没有赏识就没有和谐。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与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

赏识是孩子精神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不是万能的,但孩子的成长没有赏识是万万不能的。

赏识导致和谐,抱怨导致对立;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糟。

赏识教育的特点是发掘孩子的天赋,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充分肯定,不断强化,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而抱怨教育的特点是破坏孩子的天赋,强化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做,无限上纲,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

赏识教育的奥秘在于唤醒“好孩子”,每一个生命觉醒的力量都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抱怨教育的结果是逼出“坏孩子”,让孩子的生命在自卑的阴影中枯萎。

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赏识教育是家长快乐地教,孩子幸福地学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让孩子热爱生命、热爱时代、热爱大自然的教育。赏识教育是唤醒天下父母,让父母领取合格证的教育。

赏识教育让孩子心灵有个家。说到底,赏识教育是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

学会赏识就是呼唤爱的回归,呼唤家长将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心态和方法延续到孩子的一生成长、延续到我们周围每一个生命中去。

学会赏识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孩子,其实赏识是人类一生追寻的目标,每个人生活一辈子不就是为了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亲朋好友的赏识吗!

赏识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食粮,人类应该不分国别和种族,不管大小和强弱,都应该互相赏识,共同成长。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就是“学会赏识”,和谐社会最显著的人文特征就是生命个体之间互相赏识!

愿所有的孩子在赏识中快乐成长,愿所有生命在赏识的过程中走向和谐!

本机构讲师杨屹峰、陈柏林、陈华伟与周弘老师在一起
本机构讲师杨屹峰、陈柏林、陈华伟与周弘老师在一起

唯凯教育机构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培训和授权,在中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推广赏识教育,代理赏识教育课程《家庭和谐研修班》、《好孩子快乐营》在海外报名,并代理发行赏识教育书籍、音像制品。

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赏识教育将会象在中国改变了千千万万家庭和少年儿童的命运一样,也必将会对海外华人家庭教育带来可喜影响。